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43篇
测绘学   190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256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00 BC-1900 AD无定河流域城镇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佟彪  党安荣  许剑 《地理学报》2019,74(8):1508-1524
通过分析和整理从战国中晚期(约300 BC)至清末(约1900 AD)无定河流域历代县级及以上城址的位置、兴废年代数据,结合行政区划沿革、经济社会发展、政权更迭等资料,分析流域城镇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表明:① 受气候周期性波动影响,无定河流域城镇的兴起与衰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城镇几何中心的移动轨迹具有明显的“西北—东南”向潮汐性运动特征;② 城址存续年限普遍较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流域内曾存在过4个阶段性中心城镇,中心城镇移动的方向和过程与城镇几何中心的潮汐性移动过程趋势一致;③ 流域城镇空间格局可分为3种类型,即秦汉与隋唐时期的沿河流谷地分布,宋、明两代的沿边境线与长城分布,以及元、清两代集中于流域下游分布。流域城镇未来的发展布局应重视气候变化对城镇分布的长期影响,关注区域环境的脆弱性,合理安排城镇体系发展规模与布局。  相似文献   
2.
为了促进小卫星数据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与推广,本文以监测采矿图斑变化为目标,通过对北京地区的2006年和2007年两期北京一号小卫星4m全色影像采用正射校正、配准和迭加对比的方法发现变化信息。结合1∶50 000影像图、野外调查和测量,确定变化图斑的边界、变化原因和规模,并对小卫星全色图像的变化监测能力进行分析和总结。本文通过对小卫星4m全色影像数据的分析,基本上可以概括出其变化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民众对公共安全问题的关注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社区作为社会治理基本单元,在防疫减灾中所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基于北京2019年城市体检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检验个体属性及社区环境指标对公共安全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安全感知的差异主要来自个体属性的不同,老年人及健康状况一般或较差的群体,以及低收入、低学历、待业人群的安全感相对较低;安全感的社区差异显著,人口稠密、公交线路密集的社区居民安全感较低,道路交叉口较多的社区安全感较高;社区离Ⅰ型应急避难设施和医院的距离越近,居民安全感越高,但中小型设施影响不显著;良好的社区社会环境对居民安全感具有非常明显的正向影响,但租户很难从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中获益。据此本文提出了建设安全韧性社区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建设用地的坡谱演化规律与爬坡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亮  党雪薇  周成虎  王波  魏伟 《地理学报》2021,76(7):1747-1762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变化是国土空间开发与规划研究的基础。以往相关研究更关注建设用地水平空间扩张格局特征与模式,极少关注建设用地三维梯度上的“爬坡”特征规律与影响。因此,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并结合高精度地形数据与土地利用数据,在建设用地坡谱概念基础上,首次构建了平均建设用地爬坡指数(ABCI),系统地分析了1990—2018年中国建设用地坡谱在国家、区域、省级和城市4个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与规律并深入剖析建设用地爬坡的空间影响。结果显示:① 1990—2018年中国坡度5°以上地区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1.43倍,比例由10.25%上升至14.81%。其中2010—2015年是建设用地爬坡发展最迅速与规模最大的时期,且中西部地区建设用地爬坡最为显著。② 依据平均建设用地爬坡指数与上限坡度变化,可将中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高爬坡型、低爬坡型和水平扩展型3类,其中高爬坡型省份占50%以上,水平扩展型省份仅有7个,在空间上呈现“东南—西北”的两极分布特征。③ 1990—2010年爬坡型城市以山地与丘陵地貌城市为主,2010年后少数民族聚居区及低丘缓坡开发试点城市成为建设用地爬坡的主力。④ 建设用地爬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建设用地扩张对平原优质耕地与生态用地的胁迫和侵占,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但是无规划约束的开发和房地产驱动的“削山造地”则会导致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风险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城市更新过程中流动人口面临居住与就业的不稳定。本文构建流动人口居住与就业协同变动的理论分析框架,使用北京大样本问卷调研数据,基于双层级双变量离散选择模型,分析城市更新背景下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变动协同性及其与背景环境的关系。结果发现:流动人口的居住/就业变动概率远高于本地人口,城市更新对流动人口居住和就业的不稳定性影响更大;流动人口的居住变动行为与就业变动行为是相互作用的协同过程,单项变动极有可能引发双变动的调整。居住在城中村数量较多的街道,流动人口发生居住变动的概率更大。青年流动人口的居住-就业变动协同性相比老一代更高,而且街道的居住不稳定性与青年流动人口的居住行为不稳定更相关。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NDVI/土地利用对蒸散发时空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蒸散发(ET)、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土地利用数据利用M-K检验、Sen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2001-2015年黄河流域ET时空分布及不同植被覆盖/土地利用下的ET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年均ET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关系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黄河流域ET、NDVI均呈现波动式增长状态,土地利用除草地外其他类型面积均有增加,上中下游的变化具有明显差异;(3)流域大部分地区ET与植被呈正相关关系,植被变化是影响ET的主要因素之一;(4)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对ET的响应时空差异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在1:5万红岭幅等3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对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的Sm—Nd同位素研究表明,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岩石,均表现出高的正εNd(t)值和较低的TDM值,而且变化范围很小,揭示该区花岗质岩石的源岩同位素成分均一,且主要来源于地幔。正εNd(t)值花岗质岩石的存在,可能对研究大陆地壳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岩土破损演化理论(Ⅰ):破损空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发宁 《岩土力学》2005,26(4):513-519
指出当前利用CT数研究岩土力学的所有方法为观察研究,浪费了宝贵的CT定量化信息.利用CT数定义了岩样某点的完整度和破损度.根据完整度和破损度的水平以及集合论定义了λ水平完整域、λ水平破损域和(λ1-λ2)截理,利用测度论精确度量它们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岩土介质完整空间和破损空间的概念,为利用CT数开展岩土介质力学性质定量分析开创了新途径.如果将λ水平由细观值逐渐放大到宏观值,则该方法适应于宏观岩土力学,实现了宏观力学与细观力学的统一描述,实现了连续介质力学与多孔或裂隙介质力学的统一描述.  相似文献   
9.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的类型与性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全带的考察认为:本次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带长达350-400km,由地震裂缝,鼓梁(包)、塌陷、陡坡等基本形态组成,属构造性破裂,并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新生性。  相似文献   
10.
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难降解危险性“三致”有机污染物。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是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对于土壤中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微生物一般以唯一碳源方式代谢;而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对四环或四环以上的多环芳烃的降解作用一般以共代谢方式开始。本文重点论述了高分子量多环芳烃:芘和苯并(a)芘的微生物降解及其机理。并介绍了多环芳烃污染的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机制,最后展望了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